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体裁作文 话题作文 字数作文 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

时间:2025-05-15 23:08:03
【精品】高考作文八篇

【精品】高考作文八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8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考作文 篇1

我们福建省实行高考语文自主命题已经整整三年了,在三年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对命题工作进行回顾、反思,似乎已很有必要,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我1。尤其今年我省正全面推行高中课改,语文究竟该怎么教,三年以后又将怎么考,大家都很关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认真探讨三年命题的利弊得失,努力看清未来的命题方向,并让探讨中所获得的认识在当前的课改实践中经受检验,同时又努力使它发挥出一定的导向作用,意义委实重大。

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在这篇不很长的文字中,我想集中谈谈作文。我的突出感觉是福建省的高考作文命题应当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当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我,并以此而形成自己的鲜明的特色。

就以今年的作文命题来说吧,其出发点也许是鼓励学生阅读经典,鼓励学生“创新”。但大家都知道,读写结合的连接点是感悟,刨新的基础则是平时对常见事物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题目倘若有助于考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有助于他们表现出自己在常见事物(或寻常故事、情境)面前的聪敏与发现,那就体现了一种导向性,那就是有助于考生表现真实的自我了。可面对“孔明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和“戈多今天已经来了”这样两个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假设,面对这种在情景设定上便已限定考生必须反经典的“话题”,一些在平日阅读中即使真有感悟,平时也的确有些聪明的同学,又如何能发挥得出来呢?

让我们看看被评为“优秀作文”的《箭锋上的友情》吧。文章核心内容是写孔明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以后,周瑜主动替他补足了十万支。周瑜为什么这么做呢?文中只有一句话与此有关,即周瑜想到“孔明的确是一个知己,倘若我俩共事一主该多好啊”。可周瑜的这个想法在原著中能找到支持吗?他的这个变化有性格的依据吗?——我们都看不到。如果文中的这个设想只是考生为了完成题目而平白无故地加上去的话,假如在这个基本构思中根本找不到作者对原著的领悟与尊重,我们又如何领会“读写结合”的命题本意,如何感受学生在平日阅读中的聪明呢?——对考生的难处,我们不是不可以理解,因为即使让我们教师来写这个题目,也会感到为难。可把这样的文章评为高考“优秀作文”,并公开发表,让它成为众多青少年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这就有点儿让人感到不安了。因为这种写法不代表正确的方向,这样的文字只是对经典的调侃,是对名著的不尊重,它只会使本来就显得有些困难的名著阅读愈发地让人感觉困难。

再让我们看看《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篇“优秀作文”。它是依从“戈多今天已经来了”这个话题而写作的。文章开头三个自然段主要写“我”对戈多的认识:第一段写作者贝克特不知自己创作的戈多“到底是谁”;第二段写如不知戈多是谁,那么即使他来了,也会“擦肩而过”;第三段才写“在我心中”戈多是“精神的宁静、思想的澄明”。但随后的三段却又分别写“戈多是信念”(“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戈多是理想”(“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为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戈多还是道德”(“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那么我们将时刻感到自己浸身于爱的暖流之中”)。可不知为什么,在最后三段中,作者笔锋一转·又说“如果我们已坚定了人生信念,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带着道德上路,那么就会发现戈多已在我们面前”;并且说“戈多其实从未离开过我们”;但接着又说“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希望“他明天不再离我们远去”。——转述至此,我不知读者是否能看得明白,可原文就是如此。(见《福州日报》2。06年6月20日第9版)——整篇文章,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没有一个明白的意思;“戈多”已经完全脱离了原剧的情节与背景,成为一个没有确定意义的“概念”,成为一个可以任意解释的词语。不错,原剧作者确实说过:“我要是知道(戈多是什么),早在戏里说出来了。”但不要忘了,在剧中,它主要的作用只是剧中人物“等待”(即拒绝行动)的一个借口,——既然仅仅是一个借口,自然允许有不同的猜测和理解。——可当我们把它作为一篇文章的主要的表现对象的时候,当我们要写它“今天已经来了”的时候,就不能还是不确定的,或依然仅仅是猜测了。因为这与题目的整体指向是矛盾的。“今天已经来了”,表明这个写作对象对于作者来说是确定的,或者说题目要求作者在行文之前必须完成由不确定到确定的思索过程,然后再由此而展开想象和构思。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篇作文却根本无视这一要求(也可以理解为无力实现这一要求),以至表述对象始终不能确定下来。在整篇文章中,既没有故事,也没有形象;既没有说理,也没有想象;甚至看不出作者有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欲望与意识。可它却被明白无误地评为“优秀作文”!这就破坏了大家所公认的一些评文标准。——难道一些支离破碎的“华丽”言语,不成逻辑的逻辑联系,真的就可以代替感悟,就可以看作是传达了青少年对《等待戈多》这出名剧的理解吗?难道我们不是始终要求自己的学生,文章内容要实实在在,要写真实感受,行文要明白晓畅,要清晰自然吗?

评卷总要评一些优秀作文,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大家也都可以理解,高考作文指导《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我1》。讲上述这些话的目的是表明,如果出题考虑不周,方向指引出现偏差,就难免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尴尬。荒唐的事即便认认真真地去做,也依然是荒唐;反之,只有在根本上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才会使师生的努力更富有意义。那么,如何去确定正确的方向呢?——重读一下《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表述,也许能够给我们一点有益的启示。例如课标把“交流与表达”的主要培养目标(列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在讲到“发现”和“创新”等素质的培养时,又强调要鼓励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越是能够针对着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现象而写出新意,越能表现出他们“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都显得多么稳妥,同时又多么富有指导性啊!

把课标的这些指导与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我们会更加强烈地感觉到:高考作文命题应该着重考虑如何使学生表现出真实的自我,高考作文命题应尽量鼓励考生写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感悟与思考。这样,高中作文的数学和考试才能做到相互促进,并进而达到共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出题失误而造成的尴尬,并使教师始终能够从正面来引导自己的学生。

鼓励学生贴近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写真实的自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还不能做到很好地贴近现实生活,也不注重写真实的自我。——不是吗 ……此处隐藏5883个字……明的"带头羊"。于是,眼前幻化出一幅"漫画":"山羊"在前面走着,"胡羊们(千百万的学生,连同他们的老师、家长),就像鲁迅所描写的,"成了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颜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鲁迅说:"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往哪里去?!"(《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这才是要害所在:"往哪里去?!"客观地说,考试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的引导性的,并且也总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的,由此造成的某些弊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从根本上取消考试--"文革"中也真的这么做了,其理由之一就是要根除考试的弊端,其结果是造成了更大的危害。这一段历史,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考试之弊时所不能忽视的,那是一条线,我们的反省不能走向那样的极端。因此,所要讨论与质疑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试所要引导的方向,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往哪里去"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追问考题的背后,所暗含的预设的课程标准、培养目标,而这又必然追问到根本的教育观念上去。人们对目前语文高考的种种不满,包括本文开头所描述的考题给我带来的恐惧和痛苦,说到底,就是因为在这些"教育的原点"上出了问题。我们的反省,应该深入到这些根本问题的冷静的思考与讨论上。这样的讨论必须是民主的,应该让不同的意见充分发表,并展开充分而平等的讨论。

作文大量出现"父母双亡"没有个人意志想象创造空间迫使考生瞎编我注意的是考题的两个特点。先看第一部分题目,要求考生判断拼音、写字、词语(包括成语)运用的正确与否,判断句意明确与否,判断文章的排列、表述恰当与否,判断对文章的理解正确、准确与否……等等。这里,可注意之点有二:一是偏向于对考生(教育对象)的判断力、理解力的要求,而要求考生理解判断的主要是报刊上的文章与科技文章;二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思维的正确、明确、准确、恰当与精密,而对正确性、准确性……的理解又是十分机械而刻板的,实际上是按照"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去要求考生。孤立地看,要求本身似乎并无问题,但如果联系着想象力、情感力、感悟力、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逆向思维)……等等,就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片面的考试标准,究竟预设着怎样一个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说到考题中的作文部分。本来这部分是可以让考生发挥他(她)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但我们所看到的题目却是:"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写一篇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很容易就注意到,题目的前提--对现今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是成年人作出的,或者说是社会流行的一种看法,而且也是社会所关注的;却并非考生(教育对象)的自我评价,也未必是他们所关注,感兴趣,真正有话要说、可说的。而且题目本身:《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就已经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价值取向。这实际上就是要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几乎没有个人意志、想象、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强制性的。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我面对考卷所产生的压抑感,以至于恐惧与痛苦,就是这样产生的。考生是年轻人,当然不会有我这样复杂的,并且是无可奈何的反应,他们有自己的应付办法,就是瞎编--于是这届考试中就出现了大量的"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我从这孩子们的扭曲的"反抗"中看到了心灵的可怕的扭曲--想想看,随意拿父母的死亡"做"文章,这意味着什么?!"标准化"造成人格缺陷忽略独立自由精神的培育可能使受教育者走向反面于是,我终于明白,这样的"标准化"的试题,实际上已经规定了一种所要培养的"人才标准"。这将是怎样的一种"人才"呢?他们有一种很强的能力,能够正确(无误)、准确(无偏差)地理解"他者"(这"他者"在学校里是老师、校长,在考试中是考官,以后在社会上就是上级、长官)的意图、要求;然后把它化作自己的意图与要求,如果做不到,也能自觉地压抑自己不同于"他者"要求的一切想法;然后正确、准确、周密地,甚至是不无机械死板地贯彻执行,所谓一切"照章(规定,社会规范)办事",做到恰当而有效率,并且能够以明确、准确,逻辑性极强而又简洁的语言文字,做出总结,并及时向"他者"汇报。这样的人才,正是循规蹈矩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官员、技术人员与职员。他们能够提供现代国家与公司所要求的效率,其优越性是明显的;但其人格缺陷也同样明显:一无思想,二无个人的创造性,不过是能干的奴隶与机械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也是"齿轮与螺丝钉",而且是国家机器与商业机器上的双重的"齿轮与螺丝钉"。

这里,我们所面对的,正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悖论:一方面,它确实需要培养有能力有效率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包括技术官员),但同时它又存在着使人工具化、奴隶化的陷阱与危险。我们今天高考的弊端与暴露的教育危机,并不在于对知识、能力的训练本身,而是我们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极端,一方面知识、能力的训练陷入了繁琐哲学,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教育,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的心灵的反面--我们之所以如此尖锐地提出"向哪里去?!"的问题,正是出于这样的危机意识。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呼吁:请解放我们的孩子,连同他们的老师与家长,甚至包括考官们(作为个人,他们十分辛苦,也并无责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从科学主义与繁琐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失去了灵魂的教育功能观念与相应体制中解放出来。

高考作文 篇8

我们天天听到“写作必须真实”这句话,我们天天接受“……不真实扣分”这样的告诫,我们天天在为“如何才是真实”与“如何是不真实”而苦恼。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真实”这个问题,同时也谈谈“虚构”。

我们写作文时,肯定是应该写身边真实发生过的事,写真实看到过的景和物,写心中真实的情感。老师也会这样布置,如《校园里发生的一件事》,就是要你写校园里真实发生的事,而不应该是没发生过的是;如《军训》要写军训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如《春游》,要写在春游中看到的具体景物;如《同桌》,要写同桌的特点及我和同桌的故事。写的这些主要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事情主体必须是“真实”的,就是说“这件事确实发生过”。但是,这件事的具体细节又是可以“不真实”的,可以是“虚构”的。怎么回事?让我解释一下。

写《校园发生的一件事》时,事件中的某个细节是可以虚构的。如:“那件事好像是发生在操场上,记不清了,也可能是教室里……”这时我们就可以将他固定在操场上,也可以将他固定在教室里,固定在哪里,都不是“不真实‘,因为主要事件是”真实“的,就可以了;又如”当时那个人是张海,还是王刚?“写谁都可以,甚至可以虚构为王子鹏。写事件过程时,事件的某个细节也可以没发生过,如当时他手中什么也没拿,但你可以虚构”他拎着书包“,”双手艰难的拖着椅子“,”扛着铁锹兴冲冲地走来“。

《【精品】高考作文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